焊接操作时造成触电的原因
时间:2025-09-25 20:30 点击: 次
焊接操作中发生触电事故,本质是电流通过人体形成回路,其原因可从设备与工具缺陷、环境因素、操作不规范、防护措施缺失四大核心维度展开,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焊接设备与工具自身缺陷(最直接诱因)
焊接设备(如焊机、电缆)或辅助工具的故障、老化,会直接破坏电气安全屏障,导致漏电风险:
焊机内部绝缘损坏
焊机长期使用后,内部线圈、接线柱的绝缘层(如塑料、绝缘纸)可能因高温、潮湿、振动老化破损,使带电部件(如绕组、接线端子)直接接触机壳。若焊机未接地或接地不良,机壳会带电,操作人员触摸时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,引发触电。
焊接电缆破损或接头松动
焊接电缆(包括电源线、焊把线)常因拖拽、碾压、高温飞溅被划伤,绝缘层破损后,内部铜线裸露,接触到金属工件或操作人员身体时会漏电;
电缆接头(如焊把与电缆连接、电源线与焊机连接)若未紧固,会因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,烧毁绝缘层,同时接头处可能带电裸露。
焊钳(焊枪)故障
焊钳的绝缘手柄开裂、脱落,或内部接线松动导致带电部件外露,操作人员握钳时手部直接接触带电体,形成触电回路(尤其焊钳长期处于高温、强电流环境,易加速损坏)。
空载电压过高且保护失效
交流弧焊机的空载电压通常为 50-90V(直流焊机约 40-80V),虽低于安全电压(36V)的上限,但在潮湿、出汗等情况下,人体电阻大幅降低,此电压仍可能导致触电。若焊机的 “空载电压保护装置”(如降压装置)失效,风险会进一步升高。
二、作业环境因素(放大漏电风险)
不良环境会降低人体电阻、破坏绝缘性能,或使漏电范围扩大,间接诱发触电:
潮湿环境
焊接作业若在雨天、潮湿车间或积水地面进行,空气中的水汽会使焊机绝缘层受潮,降低绝缘电阻(绝缘性能下降),同时人体皮肤因潮湿电阻大幅减小(干燥皮肤电阻约 100kΩ 以上,潮湿时可降至 1kΩ 以下),即使轻微漏电也可能形成强电流通过人体。
金属环境包围
焊接现场常存在大量金属工件、设备框架、金属脚手架等,若焊接电缆或设备漏电,带电体接触这些金属部件后,会使整个金属环境成为 “带电体”。操作人员若同时接触两个不同电位的金属件(如带电的工件和接地的设备),会形成 “跨步电压” 或 “接触电压” 触电。
高温与粉尘污染
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(如电弧热、飞溅)会加速电缆绝缘层、焊机外壳的老化;粉尘(如金属粉尘、焊剂粉尘)堆积在焊机内部,会堵塞散热通道,导致内部元件过热烧毁绝缘层,进一步增加漏电概率。
三、操作不规范(人为失误导致风险暴露)
操作人员违反安全规程,会主动破坏安全防护,直接接触危险点:
未检查设备直接作业
开机前未检查焊机接地是否完好、电缆是否破损、焊钳是否正常,盲目启动设备,相当于忽视已存在的漏电隐患。
带电更换焊条或调整设备
更换焊条时未切断焊机电源,直接用手接触焊条头或焊钳带电部位(尤其在焊钳绝缘失效时);或在焊机运行中拆卸、调整内部接线,导致手部接触带电部件。
身体直接接触工件与带电体
操作人员未穿戴绝缘手套,手部同时接触 “带电的焊钳 / 电缆裸露处” 和 “接地的金属工件”,形成 “焊钳→人体→工件→大地” 的电流回路;或在焊接时身体倚靠在金属设备上,若设备漏电,电流会通过身体流入大地。
违规使用非绝缘工具
用金属工具(如无绝缘柄的扳手)调整焊机接线柱,或用金属丝绑扎破损电缆,工具导电会导致操作人员间接接触带电体。
四、安全防护措施缺失(最后防线失效)
缺乏必要的防护装备或接地、接零保护,会使操作人员失去 “安全缓冲”:
未穿戴绝缘防护用品
未佩戴绝缘手套(手部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主要防护)、绝缘鞋(防止电流通过脚部流入大地),或穿戴的防护用品破损(如手套有破洞、鞋子鞋底磨损),无法隔绝电流。
焊机未接地或接地不良
按照安全规范,焊机机壳必须通过接地线连接大地(接地电阻≤4Ω),若未接地,或接地线断裂、接地极松动,机壳漏电时无法将电流导入大地,导致机壳持续带电,人员接触即触电。
未设置漏电保护装置
若焊机电源线未接入 “漏电保护器”(RCD),当设备漏电时,无法及时切断电源(通常要求漏电电流>30mA 时 0.1 秒内断电),电流会持续通过人体,造成严重伤害(如心室颤动)。
总结
焊接触电的核心逻辑是 “带电体暴露 + 电流形成回路”:设备缺陷是 “源头”,环境因素是 “推手”,操作不规范是 “直接行为”,防护缺失是 “最后防线崩溃”。实际作业中,需从 “设备检查→环境控制→规范操作→防护装备” 全流程管控,才能有效规避触电风险。
下一篇:焊工安全用电注意事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