焊工防火、 防爆基础知识
时间:2025-10-12 20:02 点击: 次
焊工是工业生产中风险较高的工种,作业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焊渣、明火、电火花,且常接触易燃易爆工件(如油桶、管道)或在易燃易爆环境(如化工厂、加油站)作业,防火防爆是焊工安全操作的核心。其知识体系围绕 “控制点火源、管理可燃物、隔绝助燃物” 展开,覆盖作业前准备、作业中防控、作业后清理及应急处理全流程。
一、焊工防火防爆的核心原则
所有操作需遵循 “先排查、再作业、强防护、清现场” 的原则,核心是:
彻底消除点火源隐患:控制焊渣飞溅范围、避免电弧直接接触可燃物、确保设备无漏电 / 短路风险;
严格管控可燃物:清理作业现场及周边的可燃物,对含易燃物质的工件进行预处理(如清洗油桶);
合理控制助燃物:保证作业空间通风良好,避免氧气浓度异常,远离氧化剂;
做好应急准备:作业前配备合格的灭火器材,确保能第一时间处置初期火灾。
二、焊工防火防爆的具体操作规范(分阶段)
(一)作业前:“三查一备”,消除隐患
查作业许可
若在易燃易爆区域(如化工厂、加油站、油库)或密闭空间(如储罐、管道、地窖)作业,必须提前办理 “动火作业许可证” 和 “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”,经现场负责人、安全管理人员审批合格后方可作业;
严禁无证动火,尤其禁止在未检测可燃气体 / 粉尘浓度的密闭空间内作业(可燃气体浓度需低于其爆炸下限的 10%,氧气浓度控制在 19.5%-23.5%)。
查现场环境
清理作业点5 米范围内的所有易燃物(如纸箱、棉纱、油漆桶、木材等),若无法清理,需用防火毯、防火隔板等不燃材料覆盖隔离;
检查作业点上方是否有易燃物(如电缆、塑料管道、油毡),若有需采取遮挡措施(如用防火布隔离),防止焊渣飞溅引燃;
检查周围是否有可燃气体泄漏(可用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)、是否存放氧化剂,若有需立即处理或转移作业地点。
查工件与设备
若焊接盛装过易燃液体 / 气体的工件(如油桶、油罐、煤气罐),必须先进行 “清洗置换”:用清水反复冲洗内部残留的油污 / 油气,再通入氮气、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置换,最后检测内部可燃气体浓度,合格后方可焊接(严禁直接焊接未清洗的 “空桶”,桶内残留油气遇明火会爆炸);
检查焊接设备(焊机、焊钳、电缆):电缆绝缘层无破损、焊钳无松动、焊机接地良好(防止漏电产生电火花),严禁使用故障设备作业。
备应急器材
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合格的灭火器材(如干粉灭火器、二氧化碳灭火器、水基灭火器,根据可能的燃烧物质选择,油类火灾禁用清水),数量不少于 2 具,且放置在10 米范围内易取用的位置;
若作业点附近有水源(如消防栓、水桶),需确保水源可用;在高空作业时,还需配备接渣盆(铺防火毯),防止焊渣掉落引燃下方可燃物。
(二)作业中:“三控一防”,实时监管
控制焊渣飞溅
焊接时使用接渣盆(内铺防火毯或沙子)承接焊渣,尤其在高空作业时,必须在作业点下方设置 “警戒区”,禁止人员通行,并铺设防火毯;
调整焊接角度和电流,避免焊渣过度飞溅;若焊接位置特殊(如靠近易燃管道),可在焊口附近覆盖防火隔板。
控制明火与热工件
焊接电弧不得直接对着易燃物;暂停作业时,需将焊钳放在不燃支架上,严禁放在工件、电缆或易燃物上;
焊接后的热工件(温度可达数百度)需放在不燃平台上(如铁架、水泥地),远离易燃物,待完全冷却后再移动或存放。
控制作业范围
严禁在 “禁止动火区”(如贴有 “严禁烟火” 标识的区域)作业;若作业点需临时扩大,需重新清理可燃物并报备;
多人同时作业时,需明确分工,指定专人监护(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现场,需熟悉灭火方法和逃生路线)。
防静电与漏电
焊工需穿防静电工作服、绝缘鞋,避免化纤衣物(化纤易产生静电);
焊接设备、工件(尤其是金属工件)需可靠接地(接地电阻≤4Ω),防止静电积累或漏电产生电火花。
(三)作业后:“两清一查”,杜绝复燃
清理现场火种
关闭焊接设备电源、气源,将焊钳、电缆整理好;
彻底清理作业现场的残留焊渣、火星,用湿布或灭火器熄灭可能的阴燃点(如落在棉纱、木屑中的小火星,可能延迟复燃)。
清理易燃杂物
将作业中使用的防火毯、隔板等收回,清理现场的废料(如焊头、焊丝),恢复作业前的环境状态。
检查隐患
检查作业点及周边是否有 “复燃风险”(如墙壁、地面是否有阴燃痕迹),尤其对密闭空间、隐蔽角落(如设备下方、电缆沟)进行排查;
若作业涉及油桶、储罐等工件,需再次检查工件是否有泄漏、是否完全冷却,确认无风险后方可离开。
三、焊工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
若发生火灾或爆炸,需遵循 “先逃生、再报警、后灭火” 的优先级(确保自身安全是前提):
立即撤离与报警
若火势较小(如焊渣引燃少量棉纱),可立即用现场灭火器扑救;若火势扩大或发生爆炸,需第一时间撤离至上风向安全区域(避免吸入有毒气体或被爆炸物砸伤),同时拨打 119(说明事故地点、燃烧物质、火势大小、有无人员被困)和单位安全部门电话。
撤离时需低姿弯腰,用湿毛巾捂住口鼻(若有浓烟),避免乘坐电梯,沿安全出口逃生。
初期火灾扑救(火势可控时)
遵循 “先断电、后灭火”:若为电气火灾(如焊机短路起火),先切断电源,再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(严禁用水,水导电会引发触电);
若为油类火灾(如油桶起火),用干粉灭火器、泡沫灭火器或沙土覆盖(隔绝氧气),严禁用水(油会随水扩散,扩大火势);
若为密闭空间爆炸,严禁立即进入(可能存在二次爆炸或有毒气体),需等待专业人员检测后再处置。
人员救援与自救
若有人员受伤,优先抢救被困人员(避免随意移动骨折或烧伤者,防止二次伤害),同时拨打 120;
若自身被火围困,可就地打滚压灭火焰(严禁奔跑,奔跑会加速火势蔓延),或用湿衣物、防火毯包裹身体逃生。
四、防火防爆的关键误区
误区 1:“空油桶没危险,直接焊就行”
空油桶内残留的油气(挥发后与空气混合)处于 “爆炸极限” 内,遇焊弧明火会瞬间爆炸,必须清洗置换后才能焊接。
误区 2:“焊渣小,不用接渣盆也没事”
高温焊渣(2000℃)可引燃 5 米外的纸张、布料,甚至熔化塑料,必须用接渣盆或防火毯承接。
误区 3:“灭火器材有就行,不用管是否过期”
过期或压力不足的灭火器无法灭火,作业前必须检查灭火器的 “压力指针”(在绿色区域为合格)和有效期。
误区 4:“作业后看着没火,就能直接走”
木屑、棉纱中的阴燃火星可能延迟 1-2 小时复燃,必须彻底清理并检查 10 分钟以上,确认无隐患后再离开。
总之,焊工的防火防爆安全取决于 “细节把控”—— 从作业前的许可审批、现场清理,到作业中的焊渣控制、设备检查,再到作业后的隐患排查,每个环节都不能遗漏。焊工需牢记:所有规范都是为了避免事故,只有严格遵守,才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。
下一篇:暂无